“招工難”與“找活難”并存 餐飲業首當其沖
[摘要] 無論是經濟較發達的沿海地區,還是經濟欠發達的內陸地區,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招工難問題。勞動密集型的餐飲業尤其嚴重。雖然員工薪酬、福利都明顯增加,但用工不足的問題還是難以解決。
現在國內各大中小城市,都不同程度地遇到了招工難問題。尤其近兩年,“招工難”由“長三角”“珠三角”迅速“北上”“西進”,蔓延到一度被人們認為是勞動力資源相對豐富的華北、西北地區。
記者近日在調查時發現,受物價上漲、農民工就近擇業等因素的影響,餐飲、建筑等部分勞動密集型行業已首當其沖,陷入用工困境。
“招工難”已逐步脫離季節性特征,眼下在街頭,邊走邊逛的行人們都會發現,許多店面的櫥窗或門口都貼有一張員工招聘廣告,大多數廣告都詳細注明了員工薪酬、福利等情況,一部分廣告還有“無押金”“包吃住”“獎金提成”等“充滿誘惑”的附加條件。
記者近日注意到,隨著年尾的臨近,這類招聘廣告不但沒有減少的跡象,反而越來越多,隨處可見了。
蘭州市甘南路一家快餐店的老板趙林也碰到了這樣的情況,雖然他今年一直在上調服務員的工資標準,但店里服務員的流動速度還是非常快,打雜的小工更是沒有干到3個星期以上的。對此,趙林顯得很無奈,“往年工資比現在低,但干活的人還是能招上。今年就不同了,活不累也沒人愿意干。前幾天,我這兒的一個服務員還被對面的美發店挖走了,聽說他們那里也缺人,沒手藝的也要。”
馬平在蘭州火車站附近的一家酒店從事招聘工作,他所在的酒店客房部員工底薪是1200元,提成另算。“在同行業中,我們的底薪算是中游水平。但從今年的應聘情況來看,許多人的最低愿望是底薪1800元。”馬平說:“要留住人就得加工資,這樣,企業的成本就在上升,所以,我們只能降低標準招人,比如說以前客房服務人員的年齡限定在20-30歲之間,但現在已經改成了20-40歲之間了。”
在蘭州從事勞務介紹工作多年的李先生告訴記者,每年只有在春節前后才出現的“招工難”問題,今年卻一直存在,季節性缺工正向常態性缺工轉變,尤其是服務行業的用工缺口一直沒能堵上。現在普遍缺人的主要還是服務行業,包括家政、餐飲、賓館、環衛等。
多種因素導致“招工難”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大多數進城務工人員偏向于選擇每月能正常結清工資的“短工”,當日就能領到錢的“零工”更是受到“80后”、“90后”新生代農民工的青睞。
王建軍是蘭州市金昌路一家火鍋店的經理,他來蘭州打工已經13年了。王建軍說:“和我當初來蘭州那時不一樣,端盤子的活沒人愿意干了,許多打工人員的家庭條件本身就不差,他們更想干一些比較‘體面’的活。”他認為,現在的新生代農民工都有一定的文化基礎,隨著選擇余地不斷擴大,對就業環境、工資待遇和發展空間有新要求,對自身權益也很重視。
目前服務業的工資基礎相對較低和人們陳舊的社會觀念,都是“招工難”的重要原因。據了解,農民工返鄉就近就業和創業也從另一方面“加劇”了城里的招工難。隴西縣勞務辦有關負責人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認為,近年來,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惠農政策,加大了對中西部地區的扶持,使得農村經濟快速發展,為大量的農民工就近就業提供了廣闊空間。
這位負責人說:“如果扣除相對較低的生活成本,在本地務農加上打工的實際收入與在城市打工相差并不大。農民工有了多元的選擇,不少人便返鄉選擇了就近就業和創業。”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招工難”還有一個隱形原因,就是農村勞動力在減少。許多務工人員向記者反映,自己家鄉以前一戶人家有兩三個人外出打工,如今大多數家庭只有一個人外出打工。
“招工難”與“找活難”并存
出現“招工難”,是我們的人力資源需求大于供給了嗎?“我每天都要買份報紙,仔細看上面的招聘信息,但沒有多少活是適合我們干的。”來自通渭縣農村的小鄭說。小鄭和幾個老鄉來蘭州已經半個多月了,至今還沒有找到較穩定的工作。
蘭州中心勞動力市場一位工作人員介紹說,今年雖然許多企業招不到人,但也存在許多務工人員找不到活干的情況。他說:“以前勞動密集型行業經常招不到技術工人。而今年招不到普工。原因是這些行業勞動強度都比較大,年紀大的干不了,年輕的不愿干。所以有許多務工人員經常來看招聘信息,卻一直找不上適合自己的工作。”
據了解,“找活難”的人群主要是一些文化水平較低、技能較弱、年齡偏大的務工人員。隨著產業結構調整轉變,大量的勞動密集型企業開始向技術型調整,這直接導致許多勞動力無法適應崗位要求。用工供需雙方無法對接,導致結構性“招工難”。
有研究人員指出,雖然城市和企業通過漲工資來吸引農民工,但城市社會保障政策難以真正覆蓋到他們,這也削弱了漲工資的吸引力度。特別是在目前嚴格的戶籍制度下,農民工往往會面臨醫療、社保、子女上學等政策障礙,在遭遇就業沖擊時難以獲得就業扶助。再加上高昂的城市生活成本,進城務工人員經常會置身于“不工作就沒錢,工作了卻不劃算”的兩難境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