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已發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1419項
"截至目前,我國已發布食品安全國家標準1419項,包含2萬余項指標,涵蓋從農田到餐桌、從生產加工到產品全鏈條、各環節主要的健康危害因素,保障包括兒童、老年人等全人群的飲食安全。食品安全標準體系框架既契合我國居民膳食結構,又符合國際通行做法。”6月27日,在國家衛生健康委就黨的十八大以來食品安全和營養健康工作進展與成效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衛生健康委食品安全標準與監測評估司司長劉金峰如是表示。
建立起完善的食品安全監測體系
劉金峰表示,10年來,我國組建了包括17個部門的近400位專家組成的國家標準審評委員會,堅持以嚴謹的風險評估為科學基礎,建立了程序公開透明、多領域專家廣泛參與、評審科學權威的標準研制制度,以及全社會多部門深入合作的標準跟蹤評價機制,不斷提升標準的實用性和公信力。
圖片來源:攝圖網
迄今,我國已建立國家、省、市、縣四級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監測、食源性疾病監測兩大監測網絡,以及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體系。食品污染和有害因素監測已覆蓋99%的縣區,食源性疾病監測已覆蓋7萬余家各級醫療機構。食品污染物和有害因素監測食品類別涵蓋我國居民日常消費的糧油、蔬果、蛋奶、肉禽、水產等全部32類食品。
國家食品安全風險評估中心主任李寧表示,按照《食品安全法》的要求,我國從2010年開始組織實施國家食品安全風險監測和風險評估工作。通過連續10多年的監測,初步掌握了主要食品污染狀況和趨勢,對發現的隱患及時開展風險評估,通報相關監管部門及時制定修訂相關限量標準,有效發揮了監測評估的預警作用。
同時,也基本掌握了我國不同地區、不同季節主要食源性疾病的發病趨勢和發病規律。例如,前些年,全國年均發生毒蘑菇中毒事件1500余起,每年死亡70人以上。近年來,通過各地加強對中毒高發地區及時發布風險提示和科普宣傳,毒蘑菇中毒事件的發生數和死亡人數明顯降低。
居民營養健康狀況持續改善
監測結果顯示,我國居民營養健康狀況持續改善,城鄉差異逐步縮小。截至2020年,我國18—44歲居民身高分別為男性169.7厘米、女性158厘米,比2015年分別增加1.2厘米、0.8厘米;農村6歲以下兒童生長遲緩率由2015年的11.3%下降至5.8%;人均每日烹調用鹽9.3克,比2015年下降1.2克。此外,定期測量體重、血壓、血糖、血脂等健康指標的人群比例顯著增加。
據悉,為加強合理膳食指導,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國民營養健康指導委員會17個成員部門組織實施了國民營養計劃和合理膳食行動。
外賣、網購食品安全備受關注
“近年來,外賣配送業務快速發展,網絡餐飲服務也逐步增多,食品安全問題備受關注。”劉金峰表示,為規范餐飲服務單位的生產經營管理,國家衛生健康委會同市場監管總局制定了《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餐飲服務通用衛生規范》,于今年2月22日實施。外賣餐飲服務經營者必須執行《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食品中污染物限量》《食品中致病菌限量》等通用的食品安全國家標準,同時還要嚴格執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餐飲服務通用衛生規范》。外賣、網購食品的生產經營者應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標準,加強生產、儲運、配送各環節管理,共同維護廣大消費者“舌尖上的安全”。
李寧表示,現在市場上有很多食品的標簽上標注“零添加”和“純天然”字樣,還有很多食品在生產過程中使用了食品添加劑,只要是符合我國相關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標準規定,都是安全的。食品在生產過程中使用了添加劑,就必須在食品標簽配料表中明確標注。食品生產企業在設計標簽時一定要真實、準確,還要客觀和規范,避免通過聲稱對消費者產生誤導。
李寧提醒廣大消費者,不要盲目片面地追捧標簽上標注的“零添加”或者“純天然食品”,還要綜合考慮食品的營養價值,結合自己的健康需求合理選擇食品。
本文轉載自中國消費者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