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顧客越“精明”,餐廳越“誠實”
在餐飲行業中,過去常說的“買的沒有賣的精”,似乎已發生了本質上的轉變。
為什么說顧客越來越精明?
首先,消費者的衡量標準發生了變化。
舉個例子,上一代消費者(如60后、70后)在選擇餐廳的時候,主要運用的是三個指標:即價格、份量與味道。
菜量給的大、菜能下飯、幾個人一頓飯吃下來也就一兩百塊錢,這樣的餐廳,在他們心目中就是有性價比好餐廳。至于其它諸如環境、服務、食安等因素,大都不在考量范圍之內。在很長的一個時期內,在餐飲消費方面,價格低就等同于性價比高這個觀念很普遍。
現在的主流消費者(如 80后、90后),在就餐時的選擇標準呢?在價、量、味之外,會綜合考量環境/食材/服務/創意/顏值/外部評價/交通等因素,縱向對比品類,橫向對比品牌。 消費者對好餐廳與好品牌的評判標準越來越立體,門檻也越來越高,在海量的供應端中,尋找著自己心儀的餐廳。
其次, TA們的專業程度發生了變化。
不可否認,新一代的主流餐飲消費者不僅愛吃,也更加懂吃、會吃。
他們之中有一部分,是可稱之為“專家級”的食客,對產品以及品牌的理解,獨到而專業。新媒體的發展,不僅讓這部分人可以把興趣變為職業、形成群體,還可以在各種渠道普及跟餐飲有關的知識。很多餐飲人也經常能在點評上看到一些對自己餐廳專業、精辟的評論。
而更多的消費者,是隨著見聞與閱歷的豐富,鑒別能力與日俱增。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一些受消費者認可的品牌,大家雖然說不出它好在哪里,但能體會到一種真實的價值。
最后, TA們關注點也發生了變化。
更多的都市消費者,已經從僅對價格高度關注,逐漸轉變為,對安全與健康的高度關注。關注點在哪里,價值點就在哪里,價值點在哪里,溢價點也就在哪里。
也就是說,我們要思考,現在及將來,作為消費者更愿意為什么而支付,會讓他們覺得值得?在TA們關注點轉移的背后,是TA們支付能力的不斷提升,比如愿意追求品質并為之買單,也更加認同一分錢一分貨的價格價值對等。
為什么說餐廳越來越誠實?
“因為品牌越誠實,提供性價比高、甚至是超值的體驗,才能去滿足那些精明的顧客。而顧客的精明,也倒逼了我們要更實在,要真材實料,堅持用好食材并不斷升級”,這是鹿鹿朋友的原話。
怎么去理解呢?一句話來講,就是對于餐飲行業,老實人能掙錢的時代,真的到來了。
第一,買賣關系改變。
以前我們總說“買的沒有賣的精”,再加上過去供少需多的大環境,讓很多精明的商家,通過投機取巧賺得了利益;而現在的環境不僅供大于求,且供應端的質量已經有實質上的提升,投機的空間被大大壓縮了。
換句話說,以次充好的“誠信成本”太高,如果還僥幸糊弄,基本上被消費一次,就會被一票否決沒有了復購。舉個例子,有次鹿鹿去吃一個人均150的日式和;疱伔蓬},詢問店長用什么級別的牛肉,店長張口就說是M9級的和牛。隨著消費閱歷的增加,可以判斷,無論從外形、口感還是價格,都并非是該級別的牛肉,誠信感缺失之下,馬上會對該商家的牛肉品質和貨源產生懷疑。
第二,內容比營銷重要。
一些餐飲品牌過于迷信營銷的力量,把創意與渠道看得比內容創造更重要。在鹿鹿看來,沒有內容支撐的營銷行動,是一種利用信息不對等的 “拉新行為”,并試圖通過這種信息差盈利。 一旦傳播的內容,與提供的內容出現大幅偏差,不但會在消費者心中形成名不副實的印象,甚至會讓消費者產生被欺騙感。
隨著營銷的深入,品牌與消費者的信息交互越來越充分,名副其實的品牌,信任感逐步建立;名不副實的品牌,則會被消費者所放棄。比如那些找人排隊,或者是刻意營造人氣效應的餐廳,其生命周期越來越短。相較之下,那些用心把內容做好,并懂得有效傳播的品牌,更容易獲得口碑傳播的機會。
換一個角度來看,變得精明的消費者,其實對商家是非常有益的。
怎么理解呢?如果把以前的消費者定義為“價格精明型”的消費者,TA們跟高品質商家談價格,跟低價格商家聊品質,總是無法同頻。
但當消費者成為 “價值精明型”之后,商家更容易在綜合價值上與TA們達成共識,并通過打造“價值比”來獲得他們的認可,并得到合理的支付價格。
餐飲行業是一個古老的行業,走到今天,我們不能再單一看行業本身,要看到時代、供需關系的改變、消費者需求的改變、性價比概念的改變……太多的改變,需要我們去觀察、思考,同時要不斷反思,才能實現自我優化,活的更好、活的更久。
來源:紅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