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機關食堂厲行節約 外交部食堂將豆渣做餅
來源:網絡(成都全搜索新聞)
在教育部機關食堂后廚,廚師切下西蘭花莖、芹菜葉、香菜根等邊角料后,舍不得扔掉,將其放進特制的容器內,腌制成泡菜和小咸菜。
最近,一組數據引人注目:今年以來,中央國家機關各單位各部門公務接待中的餐飲經費下降60%,餐廚垃圾普遍下降30%以上,食堂水電氣消耗下降4%。
數字的背后,是中央八項規定在中央國家機關各單位各部門持續深入推行取得的成效,是國家機關事務管理局、中央國家機關精神文明建設協調領導小組在中央國家機關開展的持續近一年的“文明用餐、反對浪費”行動結出的碩果。
加強監督——
“光盤行動”蔚成風氣
印有“一粒米千滴汗、粒粒糧食汗珠換”的標語、標注“節約糧食、光盤行動”的宣傳畫、顯示“勤打少打、拒絕浪費”的電子屏幕……中央國家機關用不同形式向干部職工宣傳“文明用餐、反對浪費”的理念,“就是要努力營造艱苦和諧的用餐文化氛圍,使文明用餐意識逐步內化于心。”國管局有關負責人表示。
節約靠引導和自覺,也離不開管理和監督。前幾天,一名剛到水利部機關工作不久的年輕女公務員剩了不少飯菜,被文明用餐監督員指出不該浪費,這位女公務員羞愧地將托盤端了回去,把飯菜吃完。
現在,國管局在食堂垃圾桶、餐具回收筐旁設立了提示牌和監控探頭,在餐廳實時播放干部職工傾倒剩菜剩飯情況;水利部、發改委、國資委、安監總局、人民銀行等單位,或專門成立文明用餐檢查小組,或安排節約用餐監督員,對浪費現象及時勸阻和制止,了解剩飯剩菜原因,征求意見建議……
經過有效引導和監督,“光盤”在中央國家機關蔚成風氣。95%以上到食堂就餐的國務院法制辦干部職工能夠做到“光盤”,“原來每天中午餐余垃圾的泔水桶有2—3桶,現在不到一桶,餐余垃圾主要是骨頭、紅薯皮等。” 國稅總局機關食堂的管理人員告訴記者。
源頭挖潛——
避免供應過多造成浪費
記者在中央國家機關不少食堂發現,包子、饅頭等面點變得比原來小了。“我們有意識地做小一些,避免太大吃不完,造成浪費。”這是許多廚師的心得。
為了避免因食品供應造成的浪費,中央國家機關各單位各部門紛紛拿出實招:
商務部、國家旅游局等單位合理安排食品制作用量,做到少做、勤做,避免剩菜剩飯;國資委等單位適當延長開餐時間,減少因一次取多吃不完造成的浪費;國稅總局推行“半份菜”、“小份菜”制度,規定炊事人員打飯時分別打出多、中、少3個分量,讓干部職工自由選擇。
飯菜做得可口,同樣也能減少浪費。食品藥品監管總局實行食品消耗情況統計分析制度,探索食品“末位淘汰”機制,對連續排位最后的食品,停止供應;安監總局在編制月度食譜時,科學合理搭配,定時調整食譜。
據測算,教育部機關食堂用鹽、油、糖量較去年同期分別減少25%、50%和10%;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機關食堂現在每天用油量較過去減少5公斤左右。
中央國家機關還嚴格控制公務接待。交通部嚴格執行公務接待標準,基本不安排宴請;國土資源部公務接待用餐一律在食堂安排自助餐,只供應家常菜,不提供高檔菜肴,不提供香煙酒水。
精打細算——
控制成本嚴把采購關
在教育部機關食堂后廚,廚師切下西蘭花莖、芹菜葉、香菜根等邊角料后,舍不得扔掉,將其放進特制的容器內,腌制成泡菜和小咸菜。“今年以來,我們累計用蔬菜邊角料加工腌制泡菜2500余公斤,節約經費2.5萬余元。”教育部食堂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外交部食堂則更為“精打細算”,除了將邊角料腌制成泡菜外,廚師還將豆漿、豆腐腦剩余殘渣做成豆渣玉米餅;將芹菜葉用水焯后做成包子餡等。
“吃不窮,穿不窮,計劃不周干受窮。”一年來,中央國家機關各單位強化經濟核算和成本控制,嚴把食品原材料采購、儲存、加工等環節關口,減少后廚浪費,過起了緊日子。
各單位堅持采購家常食材,堅持蔬菜、水果每天一采購,以時令蔬菜、水果為主。公安部在保障應急的情況下,盡量做到多批次、小數量采購,防止腐爛變質造成浪費;農業銀行總行對餐廳進貨進行質量把關,杜絕霉爛變質食材原料流入餐廳食堂,同期供貨成本下降12.6%。
分類儲存是減少儲存環節浪費的方法。審計署將所有食品定型包裝,分類、分架存放,標明品名、廠名、生產日期和保質期;國管局嚴控食材的管、領、發環節,建立健全庫房管理臺賬,規范出入庫程序,細化領庫單,按照菜譜領取當日所需食材,堅持實用實領,避免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