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做雞看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
來源:網絡 編輯:bjl
[摘要] 中國和西方均有悠久的飲食歷史文化,但兩者有明顯差異,我們從做雞的方法及目的上,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差異!
中國和西方均有悠久的飲食歷史文化,但兩者有明顯差異,我們從做雞的方法及目的上,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差異。
全球中西各國養雞、食雞的歷史悠久,早在人類有文字記載歷史,就有了關于雞的養殖及食用的記錄。而中國人和西方人在食用雞的飲食文化上,有明顯的差異。
在中國,關于雞的文化源遠流長。例如,雞的“五德”之說,雞與“吉”諧音,寓意吉祥,北方一些地方,結婚宴席,菜品的內容和順序都有講究,其中,第一道菜是“雞”,在廣東,也有“無雞不成宴”的說法。充分說明中國人對雞這一食物的喜愛。對中國人來說,做雞或做任何其他食品或菜品,強調“色、香、味”,尤其強調味道必須好。正因如此,許多食品或菜品要經過長時間油炸或慢火燉,熬制出味道,例如,中國典型的名菜“佛跳墻”就是慢火熬出來的。而對于做“雞”的食品而言,國人有百種的做法,將雞與蔬菜、蘑菇、竹筍等混合在一起燉或炒,甚至雞肉與面一起,也能做出各種口味獨特的美食來。與雞有關的典型菜品如宮保雞丁、辣子雞、蘑菇燉雞等。對于雞蛋的吃法也是種類繁多,如炒、煮、煎、蒸等。
在西方的飲食文化中,雞也是常見的食物。例如,著名的全球餐飲連鎖店麥當勞、肯德基等,都會做各種雞的食品,而國際航班上,雞肉米飯也是常見的航空食品。但與中國傳統飲食文化不同的是:西方是理性的飲食觀念,西方的飲食不論色、香、味如何,講究一天要涉入多少維生素、熱量和蛋白質。例如,全世界的肯德基幾乎是一個味道,對于雞的做法實施標準化、流程化,例如,炸的時間、溫度,配料的科學、精確比例,甚至要用天平來稱量。西方的菜品制作調料準確到克,時間準確到秒,而中國則靠廚師的經驗和品嘗來掌握。
從做雞可以看出,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中國的飲食文化,是感性文化,強調口味;而西方的飲食文化,是理性的,強調營養搭配。中方的宴會,強調菜的品質及口味;西方的宴會,雖然也強調品質和口味,但更注重賓客之間的交流。獅子湖喜來登酒店近期推出的中西結合的全雞宴,融合了中西做法,有宴會時,采取分餐等形式,既讓賓客享受到清遠雞的美食,又能便于賓客的交流,將中西飲食文化進行了有機融合,受到了顧客的好評。